回首頁

SPECIAL REPORTThe Evolution of Runway Shows
聚焦全球時裝週 時尚終極殿堂

Text by Qbee Translation by 蔡舒湉 Photo by 路透社、Shutterstock、VOGUE

對於時尚狂熱者及編輯們來說,半年一次的時裝週,正是設計師們展示牽動全世界的風向細節,從伸展台間,觀察潮流的蛛絲馬跡,為眾人釐清並記錄下時尚流速裡最精華的部分。在我們一次次墜入時尚週之際,通過天馬行空的解構、炫目的戲劇效果,也許還有背後的商業意圖?我們必須問問這個顛覆時尚頂尖產業的奇景,是如何誕生。

時裝週思潮正式展開

1943 年,時尚史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占領法國,原有的時裝秀被迫取消,給了美國時裝週新的契機點。剛從藝術經紀領域轉向時尚圈的埃莉諾·蘭伯特(Eleanor Lambert),在眾人目光投入時尚之都巴黎的時候,開始思索美國本土萎靡不振的時尚;趁著歐洲深陷戰火、信息無法傳遞之際,將時尚產業的注意力從巴黎轉移到美國,選擇擁有密集人口、龐大市場與出色兼容性的紐約為舞台,以媒體週(Press Week)為名,逆勢突圍新的矚目焦點。憑借之前在紐約零售產業的工作經驗,Lambert 製作了 53 場美國設計師的作品展,邀請全球編輯、記者到紐約,並賦予每位新聞材料和伸展台的照片資料;據《時代》雜誌報道,為了不讓這次大膽創新的活動淪為壯志難酬的局面,Lambert 甚至願意支付任何外地記者到紐約參加媒體週的費用,促成了 1943 年紐約時裝週的全新蓬勃能量(當時仍稱作媒體週),直至今日,在現存時裝週中,時尚史最短的紐約更壓過倫敦、米蘭、巴黎,成為最早由官方領頭創辦時裝週的城市。

受到 Lambert 紐約 Press Week 的成功啟發,時裝週緊接著在各地崛起。在英國從事時尚公關的湯姆·波特(Tony Porter),鑑於巴黎、米蘭一年兩季邀請國際媒體前往當地看秀發報道的形式,他說服了英國服裝出口委員會(Clothing Export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和英國紡織協會(British Textile Association)於1971 年正式創辦「英國」時裝週(British Fashion Week)。

10 年之後,為了推廣城市形象,以城市為名的倫敦時裝週,終在 1984 年於倫敦西部舉行,英國政府與《Vogue》雜誌更同步表示贊助支持,超級名模凱特‧摩絲(Kate Moss)也在當時強勢崛起。同樣的在義大利,貴族喬瓦尼‧巴蒂斯塔‧喬格里尼(Giovanni Battista Caproni)亦在如此風向中抓住機會,於 1952 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著名彼提宮(Palazzo Pitti)呈現一系列時裝秀,當時像是 Emilio Pucci 和 Missoni 等初發跡的頂尖設計師,都為這個新平台而感到興奮;也由於 Giovanni 時裝秀在義大利取得的巨大成功,佛羅倫斯場館及狹小機場也面臨禁不起大型時裝活動的現實考量,最終轉移到米蘭。1975 年,米蘭時裝週(Settimana Della Moda)首次成型,奠定米蘭時尚地位。

全球時裝週的開展,吸引全球各地巨星、模特兒、時尚編輯齊聚一堂。

台北第一屆時裝週 2018 系列活動開跑

現在,全球總共有超過 138 個時裝週,在不同城市舉行。對於政府來說,時裝週無疑是提高當地設計師聲譽及促進當地創意產業發展的絕佳方式。而 2018 年台北,更在《Vogue》、文化部、經濟部與台北市文化局、台北 101 的大力推動之下,催生出了「台北時裝週」;這次由「時尚現在式怎樣」為主題的台北時裝週,共串聯了各大時尚品牌與精品通路,邀請設計師、時尚創意與藝術工作者一起跨界合作。隨著時裝週具份量感的影響力,台北時裝週也選擇台北信義時尚潮流中心「台北 101」為軸心,向外輻射出台灣堂皇獨特的時裝氣勢,讓台灣看向國際,讓國際看見台灣。

隨著社群與互聯網資訊平台的勃興,時裝千變萬化的訊息,正亢奮地滲透進每個設計迷的血液細胞裡。沒有人知道下一個世紀的時裝週會以什麼方式呈現;但無論它朝哪個方向走,我們都可以確信,這個充滿活力且令人興奮的事件,將會持續帶領鮮活創意設計繼續攻占世界。

「2018台北時裝週全球購物夜」邀請蔡依林擔任壓軸時尚大使。
《 延伸閱讀 》
  • What Do these Designers Try to Deliver for Fashion?時尚圈大風吹 舊瓶新裝格局大躍進
  • Makoto Fujimura藤村真 追溯本真的文化塑形者
其他精采內容下載本期網路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