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IAL REPORTArt with Public Welfare
藝術與公益結合 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在後現代的思潮中,古典時期的美學開始受到來自各方的挑戰。從希臘羅馬時期到17世紀,人類的藝術作品以「理想的人體」作為一種創作的目標;試想米開朗基羅著名的《大衛像》,就能從中發現藝術家對於人體之美的理想形式。在今日,這樣的思維備受挑戰,尤其是有缺陷的身體圖像開始成為創作的靈感,與過去形成一種強烈的對照。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身心障礙者為主的展覽與作品進入了藝術的視界,成為當代美學的另類典範。
此外,藝術也成為企業推廣社會責任的方式之一,在提供藝術家舞台的同時,也將所得回饋給弱勢族群。這樣的循環不僅創造話題,也刺激業界以更多元的方式結合藝術發展。
從「美」到「不美」的思想簡史
20 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深深影響了人們的思維;結構主義可說是繼存在主義後影響世界最劇烈的思想之一。在此之前,啟蒙精神信仰的主旨,是一種不斷進步的樂觀想法,藉由教育、理性、啟蒙、思辨,思想家相信,一定的階段之後,社會的進步是一個必然的美麗趨勢。
然而,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努力,戰爭的殘酷似乎重擊了這些思想,屍橫遍野的新聞圖像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去反思,理性是否真的能為人類文明帶來絕對的進步。在這個反思的浪潮之中,存在主義成為一個重要的顯學與思潮。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曾說:「存在先於本質。」背後真正的意思是,除了存在之外,其他道德與義務都是人類發明的事物;這世界不存在任何「應然」的道理,需要被完全地遵守。存在主義否定了教育或宗教加諸於人們身上的教條,相信人們應該捨棄這些限制,自由地去選擇人生。存在主義的出現,挑戰了啟蒙時代以來的諸多價值觀,尤其是那些以理性為旗幟的思想。在那個經濟崩毀、國際局勢不安定的年代,存在主義給了當時人們一絲生機,在思想上看見了自由的曙光。
存在主義對於個人能動性的樂觀看法,很快遭遇到來自結構主義的批判。當存在主義思想預見人自由的可能,結構主義則看見人是如何備受其他因素所框架。最早的結構主義或許可以追 溯到語言學家斐迪南.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他研究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發現語言是一個將概念與發音結合的心理過程;一個單字之所以如此發音,是因為它與其他的單字發音不同,而不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語言是一個長時間所建立的規則,它不僅影響我們如何表達,也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的研究更進一步地將結構主義的思想推向另一個領域。他將索緒爾的觀念應用到親屬關係、神話學的研究之中,進一步讓結構主義思潮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簡而言之,結構主義讓人們發現,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其實受到許多更為深層的心理機制所牽制,其中一個,就是我們對於一個概念的理解,往往是透過與其他概念比較而來。著名的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也深受這樣的概念影響,他轉往研究 那些過去被認為是「不正常」的對象,藉此來探討正常是如何被建構的。
在這些思想家的努力之下,藝術領域的研究也開始有所轉變。過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美學開始受到質疑,藝術家和研究者開始往那些「不美」的對象進行探索;因為正是那些「不美」的事物,讓「美」得以成為美。那些過去被視為不正常的、畸形的、罪孽的,在結構主義的影響之下,開始成為新時代的顯學。像是一些以身心障礙者為對象的藝術攝影,就刻意使用了古典美學,重新賦予身障者的身體新的意涵。

世界各國的身心障礙藝術節
以身心障礙者為主體的藝術節慶,在這一、二十年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這些被稱為Disability Art Fest或Accessible Art Fest的藝術活動,不僅希望能夠讓身心障礙的創作者有表演的舞台,其中更有許多有趣的內容和作品,讓觀眾省思身體與文明的關係。
在美國,Spark身心障礙藝術節是美國最具指標性的身心障礙藝術活動。Spark 成立於2010年,作為一個以發展身心障礙藝術與文化的藝術組織,他們透過各式各樣的主題與視覺藝術作品,讓全世界的身心障礙者能夠透過藝術展顯他們對於世界的看法。每年的十二月,Spark身心障礙藝術節會在紐約舉辦,除了展出身心障礙者的作品之外,主辦單位也會邀請藝術家現身說法,分享身障者的生命故事與創作經驗。透過這些活動,Spark希望人們可以不再視身心障礙者為一種污名,而是一種特別、且讓人感到的驕傲的生活方式。
隔著大西洋,歐洲地區的身心障礙藝術活動更是五花八門。許多國家都擁有超過3個以上的身心障礙藝術活動,這些活動所展示的作品形式也更為多元,除了傳統視覺藝術之外,電影、表演、音樂也是常見的主題。像是在英國,倫敦 (London)、利物浦(Liverpool)、布萊頓(Brighton)、坎特伯(Canterbury)、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等,都有以身心障礙為主題的藝術活動。

舉例來說,倫敦的「南岸中心無限制藝術節(Southbank Centre's Unlimited Festival)」就是歐洲規模最為盛大的身障藝術節慶之一,大量的展出、表演、和對談活動都會在這裡聚集。坎特伯里則有自閉症藝術季(Autism Arts Festival),是患有自閉症的藝術家大展創意的定期藝術活動;活動中,主辦單位也致力於打造一個自閉症友善的環境,不僅讓參展的藝術家更為自在,也讓觀眾對於自身的處境更具有反身性。布萊頓的「歐斯卡影展(Oska Bright Film Festival)」則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身心障礙影展;透過藝術電影和座談的方式,歐斯卡影展讓觀眾更能同理身心障礙者的生活,也能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電影美學。
歐洲國家在身心障礙藝術的領域,如今可說是百花齊放,身心障礙藝術節不僅傳遞藝術相關的美學資訊,也是大眾教育的另類管道。而身心障礙者其實只是有特別需求的人,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特別的需要,平等且自然地看待身心障礙者的處境,也是這些藝術活動重要的弦外之音。

新北共融藝術節與文化平權
除了西方歐美國家之外,台灣其實也有大型的身心障礙藝術活動。2018年5月到8月期間,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推出了「新北市共融藝術節」,透過一系列的講座、展覽、電影、表演、工作坊,邀請弱勢機構、身心障礙創作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工作者一起參與,也希望藉由多元的活動,提倡「文化平權」的理念。
「文化平權」(Cultural Rights)可說是近年來藝術領域中的關鍵字,其最主要的概念,是強調人們應享有平等參與文化生活的機會。早在共融藝術節推出以前,新北市政府就已經利用新北市內許多不同的場域,舉辦多樣化的活動。在文化平權的理念號召下,文化局決定將這些活動加以串聯,透過更有系統的行銷和宣傳,來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些活動的形式相當多元,講座、表演藝術、電影、美術、雕塑,以及各種類型的設計展與工作坊,都融合在共融藝術節的活動期間。
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展覽和演出之外,共融藝術節最大的特色,在於大量的「真人圖書館」。真人圖書館是一個將人比喻為書籍的活動,是丹麥一個以終止暴力為訴求的組織所發明的特殊機制。有別於正式的講座,參加者可以自由的與真人圖書館中的講者進行互動。將人比喻為書本,真人圖書館希望讓人透過對話的方式,「閱讀」另外一個生命中他者的經驗之後,對其產生理解。真人圖書館是一個破除刻板印象和偏見的機會,透過傾聽和對話解開人與人之間的標籤和污名。在共融藝術節中,主辦單位就邀請了藝術治療師、身心障礙藝術家陸續現身說法,希望能將同理心與平權的思維重新結合。
工作坊也是共融藝術節的另一大亮點。所謂的工作坊(Workshop),最早指是個人家中的工作室,隨著工業化日益興盛,這些手作傳統也逐漸流失;幸運的是,職人文化在近年來開始重新備受重視,手作的專業因為少量、精緻、客製化的緣故,逐漸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在藝術慶典中,工作坊向來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參與的重點不在於展現自己的技藝,而是體驗這種技藝的過程;工作坊讓民眾也有體會職人工作的機會,而技藝也能藉著這種方式找到可能有興趣的傳承者。與其說是展覽,工作坊更像是一種對話的機制;尤其在一個強調文化平權的活動中,工作坊的參與、討論、對話,使得活動本身的互動性大大提高,也讓人體會到文化平權的意義與重要。
台北 101的藝術公益實踐
除了各式各樣的藝文展覽活動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體也開始透過藝術活動的機制,與其他社會弱勢團體進行連結。2019 年年初,台北10 就與均一文教基金會合作,以系列的新春活動和裝置藝術,號召更多人一起關心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
為了慶祝豬年的到來,台北101 購物中心以豬為主題進行整館裝置,從松智廣場的平安豬、松智大廳的甜蜜豬、信義廣場的發財豬、到4樓都會廣場的圓滿豬,這些造型可愛的豬不僅成為逛街人潮的熱門打卡景點,也讓台北101的櫥窗展現出有別以往的新年風采。其中,台北101也將都會廣場的圓滿豬,打造為一個具有勸募功能的大型撲滿。消費者能夠自由的投入金錢,這筆資源最後也會交由關心偏鄉教育的「均一文教基金會」使用。
均一文教基金會是一個關心偏鄉教育的社會團體。2012年,基金會推出了全台最大的免費教育資源網站「均一平台」,受到大量學生與師長的支持。網站目前累積超過1.2萬部教學影片,內容涵蓋國小到高中的基礎課程,只要有一個能夠上網的行動載具,學生就能在台灣各個地方隨時上課、複習。如此一來,不僅節省補習費用,更讓偏鄉地區的孩童不再因為地理限制而無法享有充足教育資源。
為了吸引民眾捐款,台北101 打造了造型可 愛的「大豬撲滿」,利用其可愛吸睛的外形,同時推廣公益訴求。除了裝置之外,台北101也推 出傳統體驗動,包括春字剪紙窗花、剪紙杯墊、造型捏麵人等體驗活動,讓公益精神可以與活動加以結合,吸引體驗者捐款、一起做公益。
作為關心弱勢的藝術,可能性相當多元。透過這些身心障礙與社會公益相關的藝術活動,身為觀眾的我們不僅可以改變對於弱勢群體的看法,也能從中看見更多堅毅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